[学者笔谈]陈亚珠:我的教学、科研与人生[图]
发布时间:2013-03-07 11:29:48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所谓“传道”就是为人师表,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为人善良,善待他人,这是做人的素质。所谓“授业”,就是做好教师的本分,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指导好每一个学生。

如果让我给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作一个界定,我觉得“鱼水情深”比较贴切。你对学生有爱心,学生对你有亲意。作为教授,应该去爱她的学生。

研究生们不缺好的时代,不缺知识,不缺学历,不缺成果,然而缺乏的是广博的精神。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全面的、经世致用的能力。

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别人。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平凡的人,过符合内心的生活来得实在,来得让人向往。

当时我1962年从交大毕业,毕业后就我留在交大工作,不知不觉间,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我清楚地记得,当初自己立志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么多年来,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作一个交大好教师。回想起来,在交大毕业,在交大成长、成熟,后来当上了院士,我是交大“土生土长”培养起来的院士,是交大培养了我,我至今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是一直在报答交大对我的恩情。

师者何以传道授业

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成功,或者做了一些成功的事情,都是交大传统给我的造诣,包括当年我的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和理念,这些对我的影响很大。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传道授业”。所谓“传道”就是为人师表,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为人善良,善待他人。我觉得这是做人的本质。

在我50年职教过程当中,一直坚守着这样的做人标准。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我一直热爱自己的国家,对事业上有追求,不平平庸庸,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也是我人生的主线。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指导、引导和影响同学们的。学生们都觉得我有一种无形的涵养,一种正义感,影响着周围所有的人。

所谓“授业”,就是做好教师的本分,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指导好每一个学生。当年毕业时,初为人师,不一定很成熟,像现在的青年教师一样,需要面对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我做到了,我很认真去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记得当年我的老师们告诉我,教育学生要“授人以渔”,要教学生自己会钓鱼,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条鱼。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一把“金钥匙”,学生们用它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准备“一池水”。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得非常认真地备课。那个时候还没有PPT,我们备课都很认真,反反复复自己琢磨,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生怕哪个地方学生不理解。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喜欢用ppt,借助一些计算机软件,也有不少老师会照着电脑屏幕教学生。当然,现在的学生们也学得多、学得快,除了授课内容外,他们可以很快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这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因为PPT的影响,教师的引导可能有时候内容多而杂,关键的内容也可能一闪而过,学生学得也不太深、不太精。我认为,教师讲课首先自己要对这堂课的内容非常熟悉,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识记,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方法引导,哪些地方可以通过课后辅导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表达好前后的描述等等。讲课不仅要深入,还要能够讲得生动。当年我们很多老师上课根本不用看教案,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背诵下来,而且板书很整洁,讲课讲得很精彩。

另外,交大以前有一个好的传统,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安排答疑课和讨论课,在指定时间里,老师要坐在教室里,学生碰到什么疑惑,可以随时问老师,可以展开讨论,教与学互动,既提高学生学习效力,又起了教学相长,老师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也很愿意坐在教室里乐此不疲地等着他们来提问题,因为,曾经我也像他们一样,缠着老师问这问那。这样的感觉,学生幸福,老师会更幸福。现在,可能是因为新校区的原因,也可能是一些其他的原因,现在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走,一学期下来,除了上课,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我很希望这样的传统能够延续下去,传承好。

老师 、学生好比“鱼”和“水”

如果让我给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作一个界定,我觉得“鱼水情深”比较贴切。你对学生有爱心,学生对你有亲意。你想呀,在一个水池里,鱼儿能离开水吗?离不开。水池里没有鱼,还有什么生气啊。

作为教授,应该去爱她的学生。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对学生就是这样的期望:望学生成龙凤。所以,正是有这样的心态,我对他们严要求,高标准,他们做得好成绩我高兴;他们做得不好我心里也不舒服。我觉得一位老师给学生授课、指导,这维系的只是一般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爱,倾注自己母亲般的心,应当成为一名教师生活的绝大多数。五十多年来,学生成为了我生活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哪些方面还需要我进行提醒与帮助?家里的情况、父母的情况怎样?毕业了的同学工作得顺利否?有没有谈朋友,是不是结婚了?这些经常也会让我牵肠挂肚。

我虽是一名老教授,工作也相当忙,但我最牵挂的是学生们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如果我一两个星期没见到我的学生,那我就会想,他们这个礼拜在做什么?过得好不好?课题进展怎么样了,老师不督促,他们就会松懈……

每逢生日、过年、过节,我都会欣喜地收到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发来的短信,或打来的祝福电话或与我团聚。就是在平时,他们也会忙里偷闲,打电话问我最近身体怎么样。要是生病了,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到医院或家里探望,尤如亲人般的关怀。这些情节,每每让我感动落泪,每每让我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犒赏。所以,我一直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学生是我的动力,我是他们的牵挂。而这些,都是幸福的源泉。

一直以来,有很多应酬的场合,主办方看到“陈院士”来了,非常客气,作了各种精心的安排。然而,能推辞的,我都推辞的。但是学生们的邀请、组织的活动,我都十分愿意地参加,甚至我自己多次组织学生的聚会、聚餐、旅游等活动。对山珍海味不“稀罕”,但学生的粗茶淡饭特别感兴趣。尽管组织学生的也不是什么高档旅游,但人气旺,即使我走不动山路,爬不动楼梯,学生们搀着我或者扶着我走,我都会特别乐意和高兴。

学生快乐,我就快乐,只要学生喜欢的,我从不怠慢,学生有成就,我更加兴奋。学生们也感到,在交大读书不寂寞。我的团队里,学生大概有20-30个人,他们不感到在学校里过得很枯燥、很寂寞,相反觉得很温暖,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相互信任,大家在一个非常有爱的环境里学习、科研和生活,这些曼妙的时光和流金的岁月印迹,注定会成为每个人一生的珍藏。

专而不寡,广而博

我经常会想起,初做老师时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情景,条件虽然比较艰苦,设备也并不先进,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毕业之后,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包括到现在为止,我带博士生、硕士生,总希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特别主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主张学生能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靠一些数据一味地去发表论文。

我觉得我们培养的人,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光是会撰写论文,而且会做,会思维,会组织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的栋梁。所以在加强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是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个主线。

国家要培养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如果没有具有强大实践能力的一大批人才,我们很难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些年,国内很多高校引进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师来,原因有很多,除去大环境的因素,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导向问题。如果一个博士生,潜心做基础研究或科技创新,一两年出不了什么大成果,根据现在的评价体制,他可能是不“合格”的,还会遭受各种非议和冷遇。可是,当他再坚持一段时间,基础研究的成果出来了,“一朝成名天下知”,各种基金、荣誉、企业都找上门来,这种截然相反的境况,难道仅仅是一个笑谈?

我还有一些话来跟研究生同学们分享。我觉得,你们不缺好的时代,不缺知识,不缺学历,不缺成果,然而缺乏的是广博的精神。我们经常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全面的、经世致用的能力。你们学问做得很好,科研也很专注,但是要做到专注而不寡薄。要注意智商与情商同时发展,学校永远都是学校,社会却是一所比学校大不知多少倍,复杂多少倍的大学。你们总有一天要踏入社会,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要不断去适应、去磨练,甚至要经受一些直面内心的考验和疼痛。

多经历一些世面,多跌倒几次,是件好事儿。广博,就是要你面对各种社会际遇,能够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和能力,纵横捭阖,灵活应对,正所谓:由博返约。生存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科研与人生

我的一生是与科研相伴的一生。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感动而不理解:儿子会说:“妈妈,现在不是您拼搏的时候了,是我们拼搏的时候了”;朋友们也说:“都做了院士了,是该多注意身体,享享清福了”。

实际上,我做了院士以后,没有至高至上的感觉,反而压力很大,因为做院士的成就是过去的。由于我主要业绩和医学工程相关的,服务于医学临床的,所以我被纳入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院士。而此前,我是搞强电的,为电力系统服务的。因此完全是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方向,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我毅然选定肿瘤治疗无创伤的医疗技术作为奋斗目标,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肿瘤,肿瘤现在是人类几百年还没攻下的堡垒,我不是医生,我不能开刀,我也不是搞放射科治疗的人,也不能搞化疗。我是运用理工科背景和多学科融合能力步入这个领域,去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挑战世界的难点。

在一个浮躁与功利的大环境下,开辟一个新方向,面临的问题,以及上千次的实验,其中的艰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好在我和我的团队在各种艰难中坚持下来,最终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对我来说,要坚持的一点就是研究成果必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要被市场应用,这样才会体现你真正的价值。

总结下来,我的科研之路,第一个心得是要敢为人先,知难而上。第二心得是专心致志,看准方向,坚持不懈,终有所成。

工作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乐趣。虽然我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平平凡凡、踏踏实实去做事,活到老,干到老。我觉得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平淡淡,不好高骛远。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别人。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平凡的人,过符合内心的生活来得实在,来得让人向往。

学者小传

陈亚珠,现任上海交大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技术专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1962年毕业于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电机工程系。是我国无创伤性医疗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

研究方向:高电压新技术及绝缘检测;物理因子肿瘤治疗技术;肿瘤综合治疗机理研究;光学检测技术;生物医学智能仪器。

陈亚珠院士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卓著,曾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84年她和唐耀宗教授致力于将新兴科学及工程技术应用于无创伤医疗领域,成为医工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研制成功的“液电冲击波体外肾结石粉碎机”,临床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万肾结石患者获得无创伤治疗,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她又致力于物理治疗肿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特别在利用热的生物效应,对肿瘤细胞的热凋亡、热坏死、热凝固及热汽化等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出了组合模式治疗肿瘤的概念,并为相关设备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国内率先提出相控阵列超声多模式聚焦的新概念,新技术,取得了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了超声治疗学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外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三十项。